您当前的位置:今日河南

中原名胜--浚县大伾山

发布时间:2011-11-23 12:21:59

  大伾山古称黎阳东山(见《水经注》),因处在浚县城东,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东山;浮丘山在县城南,故又称之为南山。两山既有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,又有丰富灿烂的文物古迹,实为观光游览,休闲度假,怀古抚今的风景名胜之地。
 为什么叫“大伾山”呢?据《辞海》解释:山再成曰伾。也就是说,大伾山是两次造山运动造成的。大伾山是太行山的余脉,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生成。那时地球上还没有恐龙。当地民间传说,二郎担山撵太阳,挑的就是这座大伾山与对面的浮丘山。二郎因赶不上太阳,就把扁担和山扔在了黎阳地界,那条扁担化成了逶迤四十五里的“火龙岗”。
 常言道:登上大伾山,做回活神仙。大伾山海拔135米,它没有华山的险峻,也没有黄山的雄奇,可是古人有句话说的好: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我国最早的史书《尚书·禹贡》曾记载:禹疏河“东过洛汭,至于大伾”。大伾山被后人称为“禹贡名山”。明嘉靖《浚县志》记载,汉光武帝刘秀打败王郎后以幽并二州取天下,在大伾山巅筑青坛祭天;魏武帝曹操、唐太宗李世民等君主帝王也曾登山揽胜;《三国志·魏书》记载,建安四年(199年)秋八月,曹操为攻克袁绍,挥军北上:“公进军黎阳”。指挥攻袁战役,当时的黎阳城就在大伾山北麓。历史贤人孔子大弟子端木子贡出生于卫国浚县,悠游于大伾山;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曾作《黎山赋》传世;唐朝王维、宋代范成大等著名诗人也作诗称颂;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于山上设课讲学,留下大伾山诗赋名篇;明末书法家王铎在山上留下三篇题记。大伾山之所以名人辈出,是因为山上松柏苍翠,寺庙毗连,青石峥嵘,气象万千。山上有从北魏至清各个朝代的建筑群9处,最著名的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佛。大石佛有1600多年的历史,素有“中国最早、北方最大”的美称。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,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,被专家称之为“北方第一大石佛”。国务院于2001年6月25日将大石佛及石刻共10项公布为国保文物,自古有“南有乐山,北有大伾山”之说。大石佛在宗教、政治、雕刻、绘画、建筑、文学史等方面富含的意义,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。方圆几百里的香客风雨无阻朝山拜佛,特别是正月古庙会,更是声势浩大,高潮日一天达30多万人次,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。可见大伾山不仅是一座仙山,它还是一座灵山、宝山。它不仅风光秀丽,古迹荟萃,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。

来源:鹤壁市浚县县委统战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