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
浚县金山寺圣旨碑与罗贯中《水浒全传》

发布时间:2011-9-15 9:33:31
作者:王俊智 

  罗贯中《忠义水浒全传》(以下简称《水浒传》)、《三遂平妖传》等著作中所运用的语言,属我国北方语言,其语言特色为典型的鹤壁淇河流域方言语言特色。这种特色在《水浒传》中尤为突出,几乎贯穿通篇,且与古代河北大名府浚县金山寺(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)蒙汉圣旨碑中的汉文一脉传承,悠悠相关。

  金山寺蒙汉圣旨碑汉文,属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淇河方言白话文。它平民化、口语化、句子短、不拗口、通俗明白,语言贴近生活,且不时冒出个别省略句和简化字,这在当时蒙古族统治中原的元代,乃至明清以来古碑文体中是极其罕见的。尤其是在文言文碑文体例成风的古代社会,更显示出它的难能可贵之处。
  元王朝统治中原时排斥异族,宫廷大内很少用汉人,元仁宗皇帝用蒙文八思巴文字书写的圣旨,勒石立碑于距元大都千里之遥的山间寺院,主要观看对象几乎全为汉族平民百姓,然元王朝并不屑于此,故而立碑者多是地方官府或寺院,翻译者也一般多是地方贤明哲人。金山寺元时属河北大名路浚州(今浚县)管辖,所以,圣旨碑汉译文在语言方面,便很大程度上带鹤壁金山寺圣旨碑与罗贯中《水浒全传》,有鲜明的淇河地方方言色彩。圣旨碑汉译文全文如下:
  “长生天气力里,大福荫护助里。皇帝圣旨:军官每根底,军人每根底,管城子达鲁花赤每根底,官人每根底,往来使臣每根底,宣谕的圣旨。  
  成吉思皇帝、月可台皇帝、薛禅皇帝、完者都皇帝、曲律皇帝圣旨,和尚、也可里温、先生每,不拣甚么差发,休当告。天祝寿,与者么。
  道来如今呵,依自在先。圣旨体例里,不拣甚么差发,休当告。天祝寿,与者么。道属雪堂总统大名路里有的临济寺,浚州有的金山嘉佑禅寺、法云寺。这的,每寺里,住持的用长老、通提点、柔监寺、喜监寺等,和尚每根底,执把着行的。圣旨,与了也。  
  这的,每的寺里,房子内,使臣休安下者,铺马祗应休拿者。地税、商税、休与者。属寺家的水、土、园、林、碾、磨、店、铺、席、解典、库、浴堂,不拣甚么物件,他的。不管是谁,休夺扯要者,休使气力者。
  更这和尚每,道有圣旨么,道无体例。勾当,休做者!做呵,他每不怕那甚么圣旨俺的?!
  鼠儿年二月二十八日大都里有时分写来”

  蒙汉圣旨碑上的汉文,尽管不是之乎者也文言文,但毕竟还是元代的,较之现代久远。为便于人们明白,笔者简略试译如下:
  “苍天永恒力量无穷着哩,大元福荫庇护保佑着哩。皇帝向每个军官,每个军人,每个管城池的达鲁花赤,每个官员,每个往来的使臣,宣谕圣旨:
  成吉思汗皇帝、月可台治皇帝、薛禅皇帝、完者都皇帝、曲律皇帝曾颁发过圣旨,和尚、基督教徒、道士们,不管以前派过什么税赋,不要再向上反映了。给你们的工作么,应向上天祈祷祝福。
  到了如今呵,依旧象先前一样。颁发了圣旨,不管以往派有什么差拨,不要再禀告了。给你们的工作么,应向上天祈祷祝福。雪堂总统所属大名路临济寺、浚州的金山嘉佑禅寺和法云寺,这里每个寺院里的住持、长老、通提点、柔监寺、喜监寺等,每个和尚,按圣旨执行。圣旨就颁发下去了。
  这里每个寺院里,房子内,使臣不得在此安铺休息,不准带走寺院里的马匹。属于寺院的河流、土地、园林、碾磨、店舍、铺子、席子、当铺、库房、澡堂,不管什么物品,都是人家寺院的。不管是谁,不要抢夺拉扯胡要,更不得使用暴力。
  还有这和尚们,原无体例规定,现有了圣旨。不管什么不体面或违法的事,不要去做。如硬要做啊,他们难道不怕俺的圣旨?
  皇庆元年二月十八日大都北京城里御笔”

  当年元仁宗之圣旨,按现行说法,是中央颁发给军队、地方各级政府和外交部门及人员的一种文件。蒙汉圣旨碑中,除金山寺外,还提到现河北大名的临济寺和浚县的法云寺,然截止目前,经专家考证,金山寺圣旨碑是中原目前唯一的一幢蒙汉圣旨碑。

  按说这幢蒙汉圣旨碑之汉文,因是中央的诏书应该是完美的,然令人遗憾的是出现了多处本不该出现的失误,像皇帝少名缺字,成吉思汗少汗,月可台治缺治;像不规范的简化字(故且称为通假字)、俗体字,吕(管)、里(哩)、躰(体)、彺(往)、发(拨);像谐音字,道来(到了),等等。另外,碑文的书法艺术很一般,根本不像朝廷大内官吏所作,倒象是地方所为,甚或说,是金山寺为保护寺院,乘借圣旨之威而勒石立碑的。

  从蒙汉圣旨碑汉文中,我们不难看出,元代时,鹤壁淇河文化一些典型的语法句式及方言俚语特色,与罗贯中《水浒传》是何等的一致!
  首先,“不拣……休……”句式。如碑文中有“不拣甚么差拨,休当告”。《水浒传》中有“不拣怎的,三年五载,养瞻得他……休要疑心,都在老汉身上……休要胡思乱想,只顾放心去”(8回)等。
  其次,“不拣……都……”句式。如碑文中有“不拣甚么物件,(都是)他的”。《水浒传》中有“不拣怎的,(都)与他结果了罢”(8回);“不拣怎地,我都依你”(24回);“你们不拣怎的,(都)只与我拿得来”(39回);“老爷不拣那里,(都)只是白吃”(67回);“不问金枝玉叶,皇亲国戚,不拣是何军马,(都)并听爱卿调遣”(86回)等。
  其三,“不管……休……”句式。如碑文中有“不管是谁,休夺扯要者,休使气力者。”“(不管甚么)勾当,休做者” 。《水浒传》中有“(不管怎地)你劝我落草,再也休题”(3回);“(不管)早晚殷勤伏侍太公,休教饮食有缺”(22回);“(不管是谁),休要害一个百姓,休伤一个寨兵”(35回);“(不管怎地)不干看的人事,休只管伤人”(43回)等。
  其四,淇河方言俚语词。如“不拣”、“勾当”、“差发(拨)”、“铺马”、“甚么”、 “俺”、“休”、“里(哩)”、“呵”等。
  “不拣”意即不管、无论之意,与不拘相通,常与其他连词组成句式。在碑文中便有“不拣甚么差拨”之句。在《水浒传》中就有“拿住史文恭的,不拘何人,须当此位”(60回); “但有人捉得史文恭的,不拣是谁,便为梁山泊之主”(68回);“我今先带些心腹之人,不拣那座城子,借我躲避”(85回)等十来处。
  “勾当”意即不体面或违法的事。碑文中有“勾当,休做者”。《水浒传》中便有“这东溪村晁保正,闻名是个好汉,他如何肯做这等勾当”(18回);“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,为此等的勾当”(24回);“与你个官,你如何却做这等的勾当”(30回);“这是山间林下出家人,却做这等勾当”(31回);“要贪女色,不是好汉的勾当”(32回);“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”(46回);“你那瞒心昧己勾当,怕我不知”(61回);“谁不知道娇秀这件勾当,都纷纷扬扬的说开去”(102回)等40余处之多。
  “差发(拨)”意即公差或差遣,这里指义务工和赋税的派遣。碑文中有“不拣甚么差发(拨)”之句。《水浒传》中便有“济州府差拨军官,带领约有一千人马,乘驾大小船四五百只,现在石碣村荡里屯住,特来报知”(20回);“官人休怪老身差拨,再买一瓶儿酒来吃如何”(24回)等至少20余处。
  “铺马”意指车马行李之类。碑文中有“使臣休安下者,铺马祗应休拿者”。《水浒传》中亦有“洪信领了圣敕,辞别天子,背了诏书,盛了御香,带了数十人,上了铺马,一行部从,离了东京,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”(1回);“卢俊义听了圣旨,宣取回朝,便同使命离了庐州,一齐上了铺马来京”(120回)等句。
  “甚么”即“什么”。碑文中有“不拣甚么差发(拨)”,“不拣甚么物件”,“他每不怕那甚么圣旨俺的”等4处“甚么”一词。《水浒传》中有“我看魔王甚么模样”(1回);“你是甚么人”(2回);“问甚么”(3回);“不知甚么样人”(10回);“有甚么话说”(20回)“这里地点唤做甚么去处”(30回);“打甚么鸟紧”(40回);“有个甚么小李广花荣”(50回);“只在家中,怕做甚么”(61回);“这两个是甚么人”(75回);“怕他宋兵做甚么”(85回);“也顾不得甚么大王”(100回);“甚么大事”(120回)。“甚么”一词在《水浒传》中出现的频率较高,至少368处以上,与其意相近的“甚”字至少也在215次之多。
 “俺”,方言代词,意即我们(不包括听话的人)、我。碑文中有“圣旨俺的”一句。在《水浒传》中,“俺”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,达350余次之多。如“认得俺么”(1回);“折杀俺也”(4回);“俺死也不走”(5回);“俺只要做都寺、监寺”(6回);“俺特跟将来”(9回);“俺说甚么”(16回);“中俺计了”(19回);“你道俺真的怕你”(34回);“你也须知俺梁山泊大名”(35回);“结识洒家为兄,留俺做个寨主。俺见这厮们悭吝,被俺卷了若干金银酒器撒开他”(57回);“俺偏不如你们手段”(119回)等。
  “休”意即不要,表示禁止或劝阻。碑文中有“休当告”(2处)、“休拿者”、“休与者”、“休夺扯要者、休使气力者”等6句话,这6个 “休”字,在碑文中出现的频率最多。在《水浒传》里,“休”字在书中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,恐怕至少也在560余次之上,如“你休上去”(1回);“再后休犯”(4回);“休要指望”(10回);“休要如此说”(20回);“你这厮休赖”(30回);“休要误了日期”(40回);“休得胡说”(50回);“哥哥休去”(60回);“员外休怪”(72回);反贼休走“(80回);“兄长休要笑话”(90回);“休怪俺冲撞”(104回);“兄弟,你休怪我”(120回)等。
  “里(哩)”属方言中语气助词,跟普通话的“呢”相同,但只用于非疑问句。碑文中有“长生天气力里(哩),大福荫护助里(哩)”。《水浒传》中这个“哩”字也相当多,至少不下于40余处。像“如今世上人那个顶着房屋走哩”(2回);“正想酒哩,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,挑着一付担桶,唱上山来”(4回);“还有五六碗酒哩”(23回);“李逵正打哩”(38回);“大王与段娘娘正厮打的热闹哩”(107回)等。
  “呵”用在句末表示赞叹、肯定、辩解、催促、嘱咐 、疑问的语气;或用在句中稍作停顿,让人注意下面的话。碑文中有“道来如今呵,依自在先”,“做呵,他每不怕那甚么圣旨俺的?!”《水浒传》中便亦有这样的句子。如“若是这伙蛮子不退呵,奴婢亲自引兵去剿杀这厮”(85回);“你便是了(得)的好汉,如插翅大虫,再添的这伙呵,你又加生两翅,你且休得阻挡”(85回)等。
  其五,通假字“里”、“发”、“底”、“每”等的使用。“里”通假“哩”;“发”通假“拨”;“底”通假“的”,“每”通假“们”。碑文中有“先生每”、“和尚每”、“他每”。《水浒传》的通假“每”也很多,至少有34处以上,如“你每的死期已到了”(90回)“俺每也知一二”(91回);“他每三个一递一句,说得明白”(103回);“我每军将是宋先锋部下”(108回)等。
  另外,圣旨碑汉文中还有“么”、“者”、“也”等字词。如“与者么”(2处)、 “道有圣旨么”、 “安下者”、“拿者”、“与者”、“气力者”、“做者”、“与了也”等。《水浒传》中,“么”字至少达190余处,如“敢有出来和我争利物的么”(74回);“敢与我比试武艺么”(98回)。“者”字至少也有五六十余处,如“船大者”(80回);“杀死者”(92回);“退后者”(95回);“下山者”(97回);“中暑瘦困者”(105回);“敢行者”,“高言者”,“二令者”,“留令者”(107回);“肝胆者”, “妄杀一人者”,“赴公家之难者”(108回);“乞归田里者”(109回);“观看者”(110回);“不从者”(115回);“在生者”(119回)等。“也”字至少也有130余处,如“苦也”(5回);“倒也”(16回);“必与国家立大功也”(82回)等。

  一个人所特有的地方方言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,一个人生长在那里,那里的特色语言基本上会影响其一生,就象我们平常闲聊,一听对方说的腔调,就知道他是那里人一样。罗贯中的文学语言虽然经过了艺术的加工,但是我们从书中字里行间、人物对话,还是处处能看出淇河方言的,这对研究证明罗贯中为大名府浚县淇河流域人氏,无疑是重要的佐证之一。

  天赐其便,无独有偶。这块元代普颜笃皇帝(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)于皇庆元年(公元1312年)二月十八日颁布的圣旨,由当地地方镌刻的蒙汉圣旨碑,距一代世界文学巨匠罗贯中(1330?—1400?)故里——淇河之滨许家沟,只不过一二千米之遥,立碑年代与罗贯中所生活的年代,二者又比较接近。这对于我市当前开展研究罗贯中及《水浒全传》与淇河方言文化,不啻是赐给了我们打开深山宝藏的金钥匙。它确是至贵至珍的佐证,对鹤壁开发淇河,走近罗贯中,打响罗贯中品牌,无疑有很大的帮助,也具有无言的说服力。
《水浒传》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成功的长篇白话方言通俗章回小说,是鹤壁淇河流域方言俚语杰作的代表。它对后世文学创作,尤其是对小说、戏曲、民间文艺的影响是巨大的。《水浒传》是英雄传奇的典范作品,它使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彻底步入艺术虚构的殿堂,为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的创作开创了条件。因而影响了后世同类小说的创作,诸如《皇明英烈传》、《说唐》、《说岳》、
《杨家将》、《水浒后传》等,还有立意相反的《荡寇志》,以及世情小说《金瓶梅》。戏曲方面取材于《水浒传》,明清时代的杂剧传奇有三十余种。昆曲、京剧的水浒戏更多,其他地方戏曲、民间文艺、说唱、评书敷衍水浒故事的则不可胜数。直至今日,以水浒为题材编演的戏曲、评书、电影、电视仍然很受欢迎。中央电视台播出四十集电视剧《水浒传》以来,更令广大观众耳目一新。

  就语言而言,罗贯中淇河方言文化的经典之作《水浒传》,标志着汉语白话文进入成熟阶段,以至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中,仍以其为白话文的范例,由此足见《水浒传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份量。不仅如此,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《水浒传》,还对一些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深为各国人民所喜爱,成为传世不朽的世界名著。为此,国外各大图书馆收藏了《水浒传》的重要版本。至今,世界各国翻译的《水浒传》,有拉丁文、英文、法文、德文、意大利文、俄文、匈牙利文、捷克斯洛伐克文、波兰文、朝鲜文、越南文、泰文、日文等。各国文字的研究论著更是经久不衰。

  英、美、德、法、日等国大百科全书对罗贯中《水浒传》都有很高的评价。《大英百科全书》说:“元末明初的小说《水浒》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,它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部品。”无疑,这些都与罗贯中的淇河方言文化魅力分不开的。
    作者简介:王俊智,河南鹤壁人,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,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,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会员,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舞蹈家协会民舞研究会会员、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、鹤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、鹤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、鹤壁市淇滨区旅游局副局长。《金龟舞》等六部专著获省科研成果一、二等奖等奖项,长年致力于罗贯中和淇河文化研究,提出并创建“罗贯中是大名府浚州(今鹤壁)人氏”学术观点及体系,被新华社新华网、中新社、人民网等全国诸多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认定,誉为“史学研究者”、“史志研究专家”。著有《解谜罗贯中》等书,《罗贯中与金山》、《从<水浒>中公孙胜看罗贯中身世生平》、《大唐诗人高适与他的咏淇诗》等论文获国家级论文评比大奖。该文原载《鹤壁日报》、《安阳师院学报》、《共和国辉煌?理论成果卷》《当代创新专家文论大全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