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
《诗经》顿丘在浚县而非清丰

发布时间:2011-9-15 9:41:38
作者:刘会喜 

  摘要:《诗经·氓》:“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”之顿丘,为一土丘名,在今浚县白寺山与善化山以东。晋之顿丘城、两汉至魏晋时期顿丘县亦在今浚县。清丰之顿丘城乃北魏以后顿丘之遗址。既非《诗经》顿丘,亦非汉魏两晋之顿丘县城。

  《诗经》是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,《氓》是其中极为著名的诗篇,描写了一女子与一男士相恋、结婚以至被遗弃的经过。弄清故事发生地,对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生活、婚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诗中涉及地名的有以下三句:“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”。“淇水汤汤,渐车帷裳”。“淇则有岸,隰则有泮”。这里的淇或淇水,毫无疑问是指淇河。至于顿丘的位置,历来注《诗经》者,有说在浚县,有说在清丰,迄今无定论。今年6月26日《鹤壁日报》副刊《历史的永恒与光辉:〈诗经〉中的淇河》一文又将顿丘定位淇县。看来有必要对《诗经》顿丘加以考证。

  一、晋顿丘城、汉顿丘县在浚县,《诗经》顿丘亦应在浚县

  《诗经》顿丘一般认为是土丘名,而非城邑名。因为《诗经》是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,而顿丘作为城邑,最早不过春秋末晋定公三十一年(前481年),距战国时期仅有4年。《竹书纪年》:“晋定公三十一年,城顿丘。又曰盖因丘为名,故曰顿丘。”可见晋之顿丘城名源自顿丘丘名,也就是说,春秋时期(除后四年外)只有顿丘土丘,没有顿丘城,所以《诗经》顿丘应指早于城名的土丘名。

    晋顿丘城既以顿丘土丘名命名,当距顿丘土丘不远。要知道《诗经》顿丘所在,只需知道晋顿丘城的位置。然而晋顿丘城的位置今亦不能确指。不过四百年后的汉代有个顿丘县,属东郡。颜师古注:顿丘县“以丘名县也。”(《汉书·地理志》)与晋之顿丘城一样,顿丘县亦是以顿丘土丘名命名的。由此推测:《诗经》顿丘、晋顿丘城当在汉代顿丘县。

  《魏书·地形志》载有两个顿丘县:一个属顿丘郡,顿丘县下注“太和中并汲郡,余民在畿外者景明中置”。一个属黎阳郡,顿丘县下注“二汉属东郡,晋属顿丘,太和十八年属汲,后属。永安元年分入内黄,天平中罢。”这里已能看出汉代顿丘县是指黎阳郡顿丘县,但由于用词太简,没有背景介绍和分析,看后不是十分清楚。根据上述引文,参考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、《晋书》、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1975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)、《浚县志》(1990年,中州古籍出版社)等史志的相关记载,我们对顿丘县的沿革作了系统考证,简述如下:

  顿丘县原只有一个,西汉初置,属兖州东郡。王莽时(9-20年)改名顺丘。东汉复名顿丘。西晋泰始三年(266年)置顿丘郡,顿丘县改属顿丘郡。北魏太和十八年(494年),孝文帝迁都洛阳,司州成为畿内地。顿丘县西部合并当时省撤的黎阳县地,以顿丘县为名,划属司州汲郡(治所在朝歌,今淇县城)。即《魏书》:“太和中并汲”,成为畿内地。当时顿丘县靠东边一部分未划归入汲郡,景明中(500-503年)又于此新置一顿丘县,属顿丘郡。时顿丘郡属相州,后罢相州入司州。相州不是畿内地,所以《魏书·地形志》在顿丘郡顿丘县下注“余民在畿外者景明中置”。孝昌年间(525-528年)分汲郡置黎阳郡,汲郡顿丘县又划入黎阳郡,这就是《魏书·地形志》所载的黎阳郡顿丘县。这样就出现黎阳郡和顿丘郡两个顿丘县并存。这两个顿丘县自景明年间开始,并存三十多年,到东魏天平年间(534-537年),黎阳郡之顿丘县罢撤,剩下一个顿丘郡顿丘县。该顿丘县在北齐时废,隋开皇年间(581-600年)恢复,唐大历七年(772年)割该顿丘与昌乐两县的四个乡置清丰县(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)。宋熙宁六年(1073年),省顿丘县入清丰(《宋书·地理志》)。至此,顿丘县不复存在。

  由上述顿丘县沿革情况,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:(一)今清丰县是由北魏景明中新置之顿丘县演变而来,并非两汉时之顿丘县。清丰县顿丘城遗址调查也可佐证上述观点。1992年,笔者曾与浚县县志办主任、《浚县志》主编郑永立到清丰县志办了解清丰顿丘城情况。清丰县志办主任、《清丰县志》主编姬建彪介绍说:“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有顿丘城,西北二十五里有阴安古城,曾为顿丘县治所。文物勘查证明这两处古城均是隋唐以来的遗址。”(二)北魏黎阳郡之顿丘县乃是两汉之顿丘县,到东魏天平年间罢撤。虽然《魏书》未指明裁撤后顿丘县辖地归属,按黎阳郡当时仅辖黎阳、顿丘、东黎三县,其辖地理应归黎阳县或东黎县(县治在浚县临河村南)。两县皆在今浚县境,所以两汉顿丘县在今浚县。

  关于东魏天平年间裁撤黎阳郡顿丘县后,其辖地在今浚县的观点,还可由《魏书·李平传》、《北史·李崇传》《北齐书·李构传》佐证。《魏书·李平传》中,尚书右仆射李平及其子李奖、李谐、李邕,其孙李构、李训、李岳、李庶皆有记。李平顿丘人,生年不详,卒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(516年)。李构、李训为李奖子,李岳、李庶为李谐子。《北史》有李崇传,谓李崇顿丘人。传下附记从弟李平传,李平传记其子孙世系与《魏书·李平传》一致。至李平孙子辈,已入北齐时代,《北齐书》有李构传,下附记李庶传,谓:“李构,字祖基,黎阳人。祖平,魏尚书仆射。”又云“构从父弟庶,魏大司农谐子。”《北齐书》记李构、李庶为北齐黎阳人,而《魏书》、《北史》记其父、祖父则为北魏顿丘人,什么原因?是否《魏书》记载错误?不可能。因为在《北齐书·李构传》、《北史·李崇传》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魏收在其主编的《魏书》中,将李平记为陈留人,说其家贫贱。李庶心中不平,与卢裴等把魏收告了。官司打到齐宣王处,结果李庶被鞭杖二百,下到牢狱致死,后来才得以平反。由此可知,今所见《魏书·李平传》记李平为北魏顿丘人是后来修改过来的。魏收因错记李平籍贯而吃了官司,总不至于修改时再错记其籍贯。既然籍贯不会记错,我们只能作出这样的解释:北魏时的顿丘县,在东魏天平中裁撤后,归入黎阳县,所以才有李平父子北魏顿丘人,其孙李构、李庶北齐黎阳人的记载。黎阳是浚县的古称,所以北魏黎阳郡顿丘县,即两汉顿丘县在今浚县。

  既然两汉时顿丘县在今浚县境内,而不在今清丰,根据前文《诗经》顿丘、晋顿丘城当在汉代顿丘县的推测,《诗经》顿丘亦应在今浚县境内,而不在今清丰。

  二、春秋时期黄河、淇河位置,证明《诗经》顿丘在浚县不在清丰

  《诗经·氓》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青年男女恋爱的故事,“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”是私下幽会的女子送男友的。按文意和当时的交通条件,顿丘当不会距淇河太远。因此,要考证《诗经》顿丘的位置,有必要对春秋时期的淇河及当地的地理形势进行分析。为方便直观,今将1975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第一册中春秋时期《郑、宋、卫图》(局部)附后。 

  从图中可以看出:公元前602年以前,黄河经今滑县城西,北经浚县城西,东北经内黄城西,向北通巨鹿。公元前602年黄河自今滑县城西南改道,经今滑县城东,北经浚县大伾山东,东北经濮阳西,北经清丰西,东北经南乐西,东北经馆陶东,这是历史地理学界传统的观点。对大伾山东的黄河故道,学术界没有争议,但对大伾山西的黄河故道,学术界部分专家不予认同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四次到浚县,对大伾山西古河道进行考察,于1984年在《历史研究》第二期发表《河南浚县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》一文,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大伾山西古河道不是黄河故道,而是淇河故道。并推断是由于黄河向北倒岸,将淇河由东向北转弯处(今浚县新镇申店一带)切断,淇河下游断流,形成故道。断流时间在晋定公十八年(前494年),即春秋末。如此则在春秋时期,黄河经浚县东、清丰县西北流,而淇河在黄河西,经浚县、内黄西北流。淇河流经浚县,顿丘在浚县是可能的。而清丰与淇河不仅相距较远,而且中间隔着波涛汹涌的黄河。女子不可能送男友涉过淇河,走几十里路,再送过滔滔黄河而到清丰。因此,《诗经》顿丘不可能在清丰。  

  三、《诗经》顿丘可能即今浚县屯子集,汉顿丘城即蒋村遗址

  顿丘既在浚县,我们还应对其具体位置作以探讨。《春秋地名考略》:“古顿丘约在浚县之境,内黄之西,故繁水先经顿丘而后及繁阳也。”《禹贡锥指》:“顿丘故城在今浚县西。”《水经注·淇水》:“旧淇水又北经白祀山东,历广阳里,经颛顼冢西。淇水又屈而西转,经顿丘北。淇水东北,经枉人山东,牵城西。”此顿丘即所谓古顿丘,濒临春秋时淇河,当为《诗经》顿丘。白祀山即今浚县白寺山,枉人山即今浚县善化山,牵城在今浚县王庄乡军寨。顿丘应位于白寺山、善化山与王庄乡军寨之间,即浚县白寺乡和屯子镇一带。

  史念海先生《河南浚县大伾山西古河道考》一文,在论述大伾山西古河道为《水经注》所载淇河故道时,曾论及顿丘和顿丘城。他认为浚县西北13.5公里处的蒋村遗址就是顿丘县城遗址。蒋村南两公里处之屯子集,地势较高,显然为一土丘,应即是顿丘。笔者同意史先生这一看法,并认为屯子集之土丘即《诗经》之顿丘。